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已经将以生产劳动为主要形式的劳动教育课程纳入常规教学体系,通过劳动实践树立高职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1]。实践研究表明,课程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到达教育教学目的[2,3],但目前基于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尚存在标准化缺失和混乱的问题,实施劳动课程标准化建设,不仅能够规范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而且能促使劳动课程管理更加有秩序和高效[4]。
一、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现状
对劳动教育认识不清,课程设置定位不准。劳动教育不仅要注重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也要强调以教师为核心的育人教育。在劳动课程建设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体验体力劳动,而是以劳动教育课程为平台,逐步引导学生将对体力劳动的思考扩大到脑力劳动,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掌握一些生产技术、劳动知识和从事生产劳动基本功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将劳动教育与行业发展、社会发展相结合。
劳动课程标准缺失,教学督导缺少依据。高职院校一般根据专业特点设置劳动实践课程,承担劳动实践课程的教师由校内教师和外聘专业技师共同组成,尽管任课教师均具有专业教育背景以及丰富实践经验,但由于融合高职教学特点的劳动课程标准尚未建立,导致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差异很大,主要表现为不同教师对课程的授课标准和评价不同,对课程重点内容划定存在差异,劳动课程实践操作标准不统一,不同专业对同一门课程设置的学时不同,等等。
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及重点
1.建设目标。提高劳动教育育人效果。学校开设劳动教育课程要始终站在劳动育人的角度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切实体会到“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方面发展。
规范劳动教育教学管理。在劳动教育教学、实践、督导、评价及保障等方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建立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流程,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劳动育人目的,落实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以高标准严要求实施开展劳动教育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2.建设内容。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以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相关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重视学生的劳动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劳动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和发布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标准等教学管理文件,规范管理劳动课程,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评价等。以劳动教育标准化课程为核心,以劳动实践教学为落脚点,发挥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认识行业发展,树立学生职业和社会责任感。
3.建设重点。劳动教育课程技术标准的制定。课程的技术标准包括课程内在标准,即课程教学内容符合劳动教学目的,对课程名称(中/外文名称)准确,教学方案适应劳动教育目标,授课学时、教学进度符合劳动教育教学要求等,以及课程外在形式标准,根据学校统一制式的文本文件进行编制。课程技术标准的合理合规制定,能够有效解决由于课程标准缺失导致的课程管理不规范、课程督导无标准执行、授课效果不稳定等问题。
劳动教育课程管理标准的制定。课程的管理标准主要针对教学管理事务,包括课程安排表设置与发布程序,课程归属关系的确定,教学场所授课安排、课程督导与评价,任课教师的资格审查以及不同管理层级对课程管理的权限分配等。课程管理标准的制定与执行,能够解决教学活动中由于教师授课或教学管理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教学问题。
三、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方法
1.组织管理机制。 建立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的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建立由教务处、分院/系/部、专业教研室和教育研究督导室组成的分级管理模式。其中,教务处负责制定建设标准,分院/系/部负责本单位实施档案的制定和管理,专业教研室负责具体建设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督导室负责对建设结果评估与验收。
2.實施过程。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的实施需形成详尽的计划方案,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逐步落实。在充分调研各分院/系/部的教学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及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劳动教育课程标准。为保证课程标准的可行性,在课程标准制定后需二次征集各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合理化修订,最终发布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正式发布以后,各教学单位需严格按照此标准对所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建设。
3.评估验收。 根据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要求,为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参比性,建立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估体系。在课程标准化建设完成后,首先,由各分院、系、部根据各专业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对照自查,对不符合建设要求的课程进行整改。其次,由教务处组织进行各分院、系、部间的交互评估,不仅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也能够查漏补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最后,由督导室与教务处联合召开评审会,组织专家评审组对全校劳动教育课程进行审阅,并按照40%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中签课程需提交课程建设支撑材料,进行二次评审。此外,每学年督导室要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跟踪督导,对不符合课程标准的问题汇总反馈,要求限期整改,保证劳动教育课程严格按标准实施。
四、结论与建议 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使课程管理有序化和教学资源最优化,为教学督导及教学评价提供依据,在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进一步建设中,还应关注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强化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保证教学效果。教师队伍要按一定比例配备实践指导教师和辅助教师,实行主讲教授负责制,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和储备,打造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同时,构建多层次的师资培训體系,在教法、教材、教研等方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建设精品课程形成示范性,全面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微信公众号